陳壽(233年—297年)魏晉之際史學家。字承祚,巴西安漢(今四川南充)人。少好學,師事同郡學者譙周。最初在蜀漢為官,歷任衛將軍主簿、東觀閣令史等職,因不附專權宦官黃皓,多次遭貶黜。魏滅蜀后,受司空張華舉薦,為孝廉,任佐著作郎。平陽侯相、著作郎、巴西郡中正等職、后鎮南大將軍杜預識其才能,舉薦他為散騎黃門侍郎、治書御史。數年后病逝于家中。入晉后仕途也不得意,遂傾一生心血于學術,撰有《古國志》五十篇、《益都耆舊傳》十篇,編定《諸葛亮集》二十四篇。而最精心結撰的是《三國志》。在西晉平吳后,陳壽鳩合從前魏國、吳國的史書,利用自己來自蜀國的有利條件,寫出從東漢末年至三國歸晉近百年間的完整歷史,當時就博得時人好評,稱其“善敘事,有良史之才?!比珪捎眉o傳體形式,但他為魏、蜀、吳各立一書,這在紀傳體史書中是個創新。三國史事有分有合,地位有重有輕,他權衡度量,為魏帝立紀,作為全書之綱,又為漢末割據勢力董卓、袁紹、劉焉、劉璋、劉繇等立傳,顯示了他尊重史實,總攬全局的史才。史稱“辭多勸誡,明乎得失,有益風化”(《晉書·陳壽傳》),體現了他以史學為現實政治服務的歷史觀。雖然他在寫作時不能不對漢魏之際、魏晉之際的“禪讓”等史事有所回護,但總體上看,他下筆不茍,是注重“實錄”的,不少史料的取舍,都經過了審慎的斟酌。他行文崇尚“質直”,全書通體簡約爽潔,沒有繁冗蕪雜之弊。他善于論裁士人的品行氣度和為人處世的經驗教訓,品第人物的興趣特別濃厚,體現了魏晉士大夫品第人物的風氣,使全書富有特色,引人入勝。當然,他的史學思想中也有明顯的不足,一是把罕見的自然現象同世間人事聯系起來,認為“天命有歸,不可以智力爭也?!?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),二是忽視紀傳體中的表和志,使大量典章制度方面的資料失之交臂,沒有加以記載。